
顾毓琇电机工程奖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CSEE与IEEE共同发起和管理的国际性奖项,旨在表彰在电力、电机系统工程及相关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专业人士,是中国第一个国际工程奖。
孙光辉,男,1938年10月生,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电力系统稳定控制专家,南京南瑞继保电气公司技术顾问。1963年毕业于北京电力学院电力系统专业。他开创了中国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技术领域,提出了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原理与判据,解决了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出中国首套电力系统稳定控制装置,继而研制了电力系统第二、第三道防线的全套设备,在中国电力系统得到全面应用,制定了全套标准,形成了完整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技术和装备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稳定水平。发表论文近60篇,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曾获得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各种奖项。
1938年10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县。
1958-196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专业完成1-3年级学业,后因学校专业调整,转北京电力学院。
1961-1963年:北京电力学院电力系统专业4-5年级,并本科毕业。
1963-1972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所系统室稳定组工作,技术员,从事稳定分析与控制研究。
1972-2000年:电力部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所-电力自动化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技术员-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从事稳定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1-2016年:南京南瑞继保电气公司技术顾问,从事稳定控制技术与系统分析研究工作。
回望历史:
顾毓琇先生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现代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生前是IEEE life Fellow,曾获得该学会颁发的“兰姆”金质奖章、千禧奖章和杰出贡献奖。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陆延昌表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与IEEE共同创立顾毓琇电机工程奖,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工程技术领域国际交流空前活跃的表现。
清华大学 张伯明教授
张伯明,教授、IEEE Fellow。1978-1979年在西南交通大学读本科,198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在清华大学任讲师(1985-1990)、副教授(1990-1993)、教授(1993-)、博士生导师(1994-),电机系发电教研室主任(1991-1999),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5-2004)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9-)。1987-1988年受英国皇家学会资助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源网荷协同的智能电网能量管理与运行控制基础研究》。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和调度自动化科研。1990年研发出大区电网能量管理系统EMS应用软件,并在东北电网投入在线运行。之后领导研发的 “电网能量管理和培训仿真一体化系统”在国内70多个电网推广应用。负责完成的“三维协调的新一代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在20多个省级以上电网推广应用。长期主讲研究生学位课(精品课),出版《高等电力网络分析》中英文版,该书被他引763次(2012);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5)、首届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3)、IEEE PES/CSEE顾毓秀电机工程奖(2015)。曾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表彰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
第五届获奖者
海军工程大学 马伟明院士
马伟明院士,海军工程大学科研部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作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的带头人,他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先后承担了近20项国家和军队高新工程和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大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其研制的产品已装备于我国现役和在造主战舰船,多次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10篇。1996年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获“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第二届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2年获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第四届获奖者
清华大学 王祥珩教授
王祥珩教授长期从事电机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电机理论,电气传动和控制,电机故障分析及保护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主要科研成果有:“电机及电力系统过渡过程分析和控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步电机阻尼磁链定向控制理论及其在大功率交交变频系统中的应用”获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交流电机及其系统的分析”获1995年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宝珠寺电站继电保护的设计研究”于1998年获第一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1994—1995年度)一等奖。1999年获中国电力教育基金会“许继奖教金”教育优秀一等奖,2003年获“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大型发电机定子绕组内部故障分析及其主保护的定量化设计”获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主要有“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等。著书六册,代表性著作有“交流电机及其系统的分析”。曾主讲或参与主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工技术”,“电机学”等课程。指导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已培养硕士15人,博士10人,博士后4人。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4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第三届获奖者中国电科院
于尔铿教授
于尔铿教授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科研工作。在经济调度领域,提出了经济分配的新算法,解决了水电微增率曲线的水平特征和火电的垂直特性相互协调时存在的收敛难问题;在电力系统状态估计领域,针对中国当时的量测实况,提出了多不良数据辨识法新算法;在国内首先提出能量管理系统EMS“自上而下”的设计原则,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一次大的进步。如此重大的贡献对中国电力原创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于尔铿教授在著书和教育学生方面也十分积极活跃,他出版了很多著作并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学生。
第二届获奖者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
楼家法先生
楼家法先生长期从事输电设备研究事业,对中国输变电设备制造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首台15 kV 断路器、多种型号的220 kV断路器、首台330kV 断路器、500kV断路器和245-525kv SF6 断路器的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
作为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的总工程师和所长,楼家法先生负责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和技术转化。该所开发研制并商业化的产品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其超过50本的高引用著作中,颇具权威性的当属其关于断路器设计的专著,在业内多年来一直被作为重要的参考手册使用。
第一届获奖者天津大学
贺家李教授
贺家李教授是公认的中国继电保护领域的最重要的先驱和权威。在高压输电系统发展的每个关键时期,他都对中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对继电保护原理及技术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包括短距离输电线路的纵联差动保护新原理,用于中国330kV输电线路的新型相差高频保护,用于长距离220kV线路的新型相电压补偿式方向保护,第一个用于500kV线路的方向静态高频继电保护装置,以及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后备保护。
贺教授是一个有着深远和持久影响力的具有献身精神的教育家。他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这本经典教科书以及专著《超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分析与继电保护》的作者,这两本书对中国近几代电力系统工程师的教育帮助甚多。他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会议及其刊物的创始人。他的成就的影响所及已大大增进了中国大学间在研究和教育上的合作,促使一代代学生和年轻的研究人员竞争并为优秀成绩而奋斗。